服务热线
0371-63212780
13513715622
海上风电开发将迎来新的产业模式。
据界面新闻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已处于招标设计及施工准备阶段,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动工开建。该项目位于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境内北部莱州湾海域,全称为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据《大众日报》报道,该项目总投资51.3亿元,配套建设220KV海上升压站一座。项目原计划今年6月开工,预计2024年6月完工,由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今年1月,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指出,要探索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在黄渤海组织开展试验,将海上风电底座“鱼礁化”,通过比对试验,验证海上风电对海洋牧场生物行为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两者兼顾发展的可能性。
巴豆酸,石墨粉,硫酸氢钠,二氧化氯消毒剂,食品级氢氧化钙
《大众日报》3月1日报道称,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获得了核准。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重要原因在于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山东是海洋大省,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根据山东省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山东将建成风电装机1400万千瓦,规划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本岛南等六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总装机规模1275万千瓦。到2022年,全省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山东也是渔业大省,海洋生物繁多。其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多达400多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20%。目前,山东已建设海洋牧场6万余公顷,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83处,其中国家级32处,占全国的37%,居全国首位。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机基础之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岳维忠曾表示,这是一种生态修复方案。海上风电投入运行后,不仅可以生产清洁电能,桩基还可起到类似人工鱼礁聚集鱼类的作用,为海洋生物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并吸引海鸟等猎捕型生物,形成一条高度复杂的食物链。
据国家海洋局刊载的科普文章称,早在2000年,以德国、荷兰、比利时、挪威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已开始实施海上风电和海水增养殖结合的试点研究,以达到集约用海的目标,为评估海上风电和多营养层次海水养殖融合发展潜力提供了典型案例。
2016年,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也开展了海上风电与海水养殖结合项目。结果表明,双壳贝类和海藻等重要经济生物资源量在海上风电区都有了增加。但这一产业模式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据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中国科学院院刊》报道,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存在技术限制瓶颈与科学难题,需进行扎实的前期调查与评估工作。 调查与评估内容应包括海洋牧场与海上风机融合布局设计全过程对牧场资源环境的影响、比较不同打桩作业方式对海洋牧场内的环境影响等。
此外,业内需要思考的课题还包括如何结合海上风机的稳固性提高经济生物养殖容量、如何科学布局实现海域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域资源集约生态化开发之路等。
来源:界面新闻